美育中国网,美育教育,美育高兵,中国美育网
公众号
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美育动态 » 美育资源 » 正文

巧用文学之美 绽放德育之花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07-15  浏览次数:19686
核心提示:  我们知道,一篇唯美的文学作品能以形象感染人,并以感情打动人,在欣赏者精神愉悦中发挥其潜移默化的认识教化作用。在现阶段,文学已成为人们最喜爱的艺术种类之一,通过诗词、小说、散文等多种形式呈现种种精彩

  我们知道,一篇唯美的文学作品能以形象感染人,并以感情打动人,在欣赏者精神愉悦中发挥其潜移默化的认识教化作用。在现阶段,文学已成为人们最喜爱的艺术种类之一,通过诗词、小说、散文等多种形式呈现种种精彩与极致。可以说,表现在文学作品中的美就是文学美。

  中国是诗的国度,首先让我们来看李白的《将进酒》这一首,该诗是诗人李白遭到诽谤离开长安后所写,当时诗人和朋友岑勋在好友元丹丘家做客,三人常以登山宴饮为乐。借助酒兴和浓浓的诗意,诗人一吐满心的幽怨,首先以排比句开始,“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上一句写尽大河的来势不可阻挡,而去势也是不可回转。下句则以朝暮之间事来比喻年少到年老的人生过程,感叹于人生的短暂。这些都给我们今天的大学生以充分的美的震憾。而后面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则让我们的这首“劝酒歌”具备了对成长中的年轻人以一种温情的告诫了。我们在课堂文学分析时,紧紧围绕大学生的人生成长这个视角进行了延展,通过解读诗仙李白的文与字的神韵,来观照一代诗人那种达观济世的人生情怀,并以此照亮现代大学生的精神世界。

  而在被称为“古今七言律诗之冠”的《登高》这首诗里,则是以诗写史的杜甫在代宗大历二年秋(767年)于夔州触景生情所写。当时,对于杜甫而言,时局危难,家道衰落,仕途不顺,晚年寂寞,生活漂泊,诗人在白帝城外的高台上,独自登高远眺,百感交集,写下这首名作。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特别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作为景色描写的千古名句,由悲凉的景色引发青春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在这幅图景中,天上是“无边”的木叶,萧萧而下;江中则是“不尽”的江水,奔腾而来。很好地渲染出了木叶凋零、江水奔腾的气势,在一仰一俯之间的转换中,把州秋天萧瑟、空阔的景色集中表现出来,进而构筑起一个壮丽的境界。而从整诗来看,从“悲”始,由“悲”终,“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则让诗人为国为民而忧虑的情怀也跃然纸上。这一点颇类似于以景写情,以情动人了。学生由杜甫的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到自身精神境界的“登高”,这是一个很好的教学素材,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文字的力量,思想的力量和精神的力量。

  而在中国文学史上,宋词也是中国经典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宋词源于诗,是一种有别于诗的文学形式,在保留诗歌押韵等特征的同时,它对句式、字数都进行了大胆的突破。这种长短句往往更有自由和广阔的表达空间,在情感表达上更加直白,创作风格更加具有鲜明的特色。我们以苏轼以例,先看《水调歌头》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写了“明月之美”,他在字里行间强调了人的悲欢离合与月的阴晴圆缺一样,都不是我们所能控制和左右的,只有因循大自然的崇高法则,体味“道”的精神,去珍惜身边的美好,凡事积极乐观地对待,这充分反映了作者的旷达胸怀。而在《念奴娇》中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对“赤壁之美”的描写,更是写出了豪放派词人苏轼的雄浑情感和对岁月、人生的感慨,由景到人,人由景出,在浩荡东流的滔滔江水之后,紧跟引出千秋万代的风流人物,笔势雄奇,气势阔大,营造出一种历史的深厚感。而以上这些,通过我们在大学语文课堂内外的讲授和提示,让现代大学生充分感受到了中国古典诗词的力量与分量,从生活的角度感知一种美,在《水调歌头》中,我们感知了东坡先生的明月之美。通过诗歌的内容,进而去探究作品后面广阔的社会生活内容和思想内涵。古人常说“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们在这里做的,应该就是这种效果。而这种悄悄培养起来的胸怀和情怀,恐怕就不是说教式的德育所能获得的成效。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本网站对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善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供读者参考。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