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美育话语体系的构建,离不开对审美现代性及其向后现代性转折的审视。这种转折背后是领域更加广阔、更加深邃的文化转型。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跨文化研究院院长胡继华谈到,审美现代性第一道转折是时间体验转向空间体验。列菲弗尔发现了空间—社会—历史的三维辩证法,从而拓展了美学的疆域,开启了现代都市文化研究探索“第三空间”的路径。从时间体验转向空间体验,实际上也是美学领域的扩大化。
审美现代性的第二道转折是艺术体验转向生活体验。“日常生活”概念的广泛流布,日常生活美学的迅速崛起,渐渐消弭了艺术与生活的界限,拆除了高雅艺术、通俗艺术和民间艺术之间森严壁垒的等级秩序,从而唤醒了蕴含在大众社会内部的创造力量。在美育之中,同样要将美育从艺术的体验转向生活的体验,美学归根结底还要回归到具体的生活实践当中去,唯此美学才能接地气,不断汲取营养,获得强大的生命力。审美现代性的第三道转折是感性体验转向文化体验。从感性体验向文化体验转化,也是文化软实力不断强大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