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中国网,美育教育,美育高兵,中国美育网
公众号
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美育名师 » 正文

美育不是一门具体的课程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07-15  浏览次数:77613
核心提示:  2015年9月《意见》出台,“一石激起千层浪”,不少人问“艺术教育怎么变成美育课程?”“美术、美术老师应该叫美育老师吗?”两个被反复提及和需要阐述的概念,使得“美育课”和“美育教师”被推上了需要解惑明理

  2015年9月《意见》出台,“一石激起千层浪”,不少人问“艺术教育怎么变成美育课程?”“美术、美术老师应该叫美育老师吗?”两个被反复提及和需要阐述的概念,使得“美育课”和“美育教师”被推上了需要解惑明理的台面。的确,件中提到的“应付、挤占、停上美育课的现象仍然存在”“切实提高各级各类学校美育师资水平”等,让人感觉到“美育”似乎是一门课,上课的自然就叫“美育老师”,和语文、数学教师等相似的一种学科教师。甚至个别学校一心急就把课程表上的美术、美术课全改为美育课。如果真这样理解,那是误读。

  首先要明确,“美育”并不是一门具体课程,而是教育的一项基本“育人”目标,是所有教育内容和教学课程都不可或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美育”就是其中最重要的“目标之一”,是面向每一位受教育者培育具有审美和人文素养的高素质公民。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等理念都是为了达到启蒙和养成学生能够辨别与认识美,并善于发现与创造美的良好审美素养。如此丰富且感性的教育,一门课程是不能胜任的,而应该贯彻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它还应该在家庭和社会空间里获得浸润和熏陶。

  其次要认清,“美育”不是一项专业技术,而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理应具备的素养。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内容都必然包含美育成分,只要教师善于发掘审美的教学内容并以美的教学行为,可亲、幽默教学语言、书法、教育技术等,都是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理性设计)和潜移默化的(感性自然)的美育。艺术学科各门课程以其自身最有效的感知世界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审美等特质手段开展教学,艺术教师理应当担主角,教学中的任何一个课题、主题都有渗跨学科的关联点,可以邀请相关学科老师一起来,各科老师也主动来参与“美的课堂、美的创造”,可以说,任何学科的教师都应该是美育教师。

  再次要看到,“美育”是一个开放的大平台,大空间,它与德智体相融合,与各学科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校与校、学校与社会资源统筹整合,与校园文化环境育人的形式与内涵交集汇合。这样,艺术学科教育回归了艺术美育的主要功能和价值,美术、美术老师也将大大的拓展其用武之地。开放的学校教育必能培养出拥有开阔的眼光和宽广胸怀的学生,也能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美育发展。

  还要理解,“美育”要建设以艺术课程为主体,各学科互相渗透融合的课程目标和体系,这是国家层面对改进美育教学,促进艺术教育发展提出的新定位,新目标。如果从科学的构建美育体系进程来看,提及“美育课程”是正确的,因为,要建构全新的美育课程体系,必须有明确定位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才可以实施教学,才可以谈改进美育教学,正如本文开篇就提到,没有“课程”的美育是空谈。显然,把现有的美术、美术、艺术课程作为主体装进建设美育课程体系的“大筐子”,不仅破解了学校美育长期“空虚”的难点,还一揽子解决学校艺术教育没有“着落”、可有可无的窘境,成为我国教育综合改革的一大亮点。

  最后要认识,“要提高学生审美与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仅靠艺术教育还不够……”(教育部发言人解读《意见》。)无论是美学、美育,还是艺术教育,都涵盖大教育哲学观人的精神养育范畴,美育是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上有大智,科学上有大真,伦理上有大善,艺术上有大美,在新常态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之美,必将取得事半功倍的美育效果。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本网站对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善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供读者参考。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