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中国网,美育教育,美育高兵,中国美育网
公众号
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美育基地 » 正文

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与建构认知神经美育学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07-15  浏览次数:29364
核心提示:  从学科角度看,美育学术体系的形成,主要是美学与教育学的结合运用。审美活动和学习行为都关涉到大脑的认知神经机制;需要在现代认知神经科学的基础上达到科学化、效率化。因此,要有效地开展美育,需要结合着美

  从学科角度看,美育学术体系的形成,主要是美学与教育学的结合运用。审美活动和学习行为都关涉到大脑的认知神经机制;需要在现代认知神经科学的基础上达到科学化、效率化。因此,要有效地开展美育,需要结合着美学、教育学、认知神经科学、艺术学等多种学科的知识体系而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为此,我们结合着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的必要性,提出“认知神经美育学”的概念,冀图美育的更加科学化。

  一、中华美学精神的弘扬和美育中面临的美学问题

  特别强调:“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今天我们要传承和弘扬的中华美学精神,是和中国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相适应的,作为中华美学精神之核心的“善”,其现实表现是同社会利害价值密切相关的,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艺作品必然要具有现实的、含有特定社会价值倾向的内容。

  为什么有社会价值的事物能引发美感呢?事物都是内质与外形的统一体。人对事物的把握首先是通过对事物外形的知觉而达成的。如果对事物外形的知觉相对深刻,就能在认知结构中留下神经活动方式的一定痕迹,构成认知的一定样式,我们称之为“知觉模式”。知觉模式的形成可以使人对事物的识别更加快速、更加准确。人与事物之间首先是利害性关系;如果人感受到事物内质方面的有利性,就会对这一事物产生好感。以此为中介,人对这一事物的外形也能产生好感。于是,对该事物内在功利价值的好感与对该事物外形的好感就同时建立起来,在大脑的神经结构中形成知觉模式与情感的联结。这种特定知觉模式与特定情感反应相联结而组成的神经联系结构,我们称之为“认知模块”,相当于生活中俗称的“审美眼光”。认知模块一旦建立,人只要再知觉到类似的事物及其形象、形状,就会直觉性地形成相应的情感反应。

  二、认知模块的建立是审美认知力得以形成的基本路径

  美育的主要目标是对审美认知力的培育和提高。因此,对审美认知力的构成特点、形成过程和机制的科学化把握就成为美育实施的基本前提。审美认知的前提条件是知觉模式及认知模块的建立。知觉模式是认知模块的核心环节,是大脑将事物外形同好感相连接的神经枢纽。这一建立过程是在生活经验中自动完成的,既同既有观念意识相关,又影响着、构成着新的观念意识。掌握了认知模块的建构规则和形成路径,就掌握了培育审美认知力的规则和路径。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本网站对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善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供读者参考。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